9月10日,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北碚区美丽乡村生态馆内,重庆大学袁兴中教授开展了一场聚焦小微湿地与城乡绿色发展的讲座。本次讲座属于全国科普日重点活动-万场报告话前沿,通过开展高阶科普报告,打造“科普中国·前沿讲坛”品牌,搭建小规模、高频度、互动性、多学科的科普交流平台,解读科技前沿,促进交流碰撞,激发科技创新自信、活力。本次活动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北碚区科学技术协会携手重庆大学、北碚区生态环境局、重庆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及重庆自然博物馆共同举办,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传播湿地保护知识,并激发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袁兴中教授为我校建筑城规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修复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对湿地保护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年来,袁兴中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生态科普宣教工作,不断推动科普创作的发展。每年,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超过30场湿地与生态修复的科普专题报告,其受众包括中小学生、部门管理人员和城乡居民。此外,团队还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发布超过500篇科普文章,普及科学知识。袁兴中团队在科普教育领域的努力和成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讲座开始,袁兴中教授首先明确了小微湿地的科学定义、小微湿地类型和小微湿地的重要功能。讲座指出,小微湿地作为城乡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微湿地不仅是大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细胞工程,更是推动城乡绿色发展的重要细胞单元。他还强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及合理利用小微湿地资源对于实现城乡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袁兴中教授还在讲座中分享了近年来城乡小微湿地营建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以营建不同类型的小微湿地为抓手,协同水质净化、民宿康养、湿地农业、自然教育、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极大地助益于城乡绿色发展。
最后,袁兴中教授对在未来的城乡建设中如何科学应用小微湿地做了展望,强调要实现小微湿地科学保护与品质提升的共生共荣。
讲座内容引发了在场听众的热烈反响,在互动交流环节,袁兴中教授对观众的提问进行了耐心解答。活动最后,袁兴中教授还为生态环保普法志愿者代表颁发了证书,以表彰他们在湿地保护工作中的突出贡献。
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重庆山环水绕、江峡相拥,小微湿地类型多样,在涵养水源、美化景观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重庆大学在小微湿地研究和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实践和科学研究。袁兴中教授团队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乡村小微湿地网络及其调控机理研究”和重庆市科技兴林项目“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系统开展了西南地区的乡村小微湿地和山地小微湿地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梁平国际湿地城市建设,进行了小微湿地“+”的系列研究及实践应用。今年8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在全市推广“小微湿地+生态保育、生态产业、环境治理、生态康养”等模式,极大地助力了城乡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