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 页 > 科协动态 > 正文
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 2025年全国科普月重庆市肿瘤防治科普基地开放日活动 萌娃解锁“健康宣传员”新身份
发布时间: 2025-09-24 11:09 浏览次数:

9月是全国首个科普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重庆市肿瘤防治科普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策划多场面向公众的健康科普、大医精神传承活动。9月21日,由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无人航空技术应用协会联合举办的“‘医’路传承科学精神,‘童’做健康传播达人”基地开放日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形式多样、主题丰富的科普活动,启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思考、对医学的热爱。



                 

手术室里的“职业初体验”

外科大楼手术室,平日严谨的医疗空间,成了孩子们好奇探索的“新领地”。杨静护师对小朋友们说“大家看这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指向监护仪),这是心率,这是血压,手术时它就像‘千里眼’,实时盯着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有异常,我们能立刻发现”“这个是 3D 腹腔镜,能把手术部位高清呈现在屏幕上,让医生看得更清楚,操作更精准。”袁方医生指着达芬奇手术机器:“可别下小看这台机器,它的‘手腕’比人类灵活 7 倍,能完成 0.1 毫米精度的操作,很多复杂手术靠它就能减少创伤!”当“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展现在眼前,孩子们瞬间被这个“机械伙伴”吸引。“它的手臂能精准操作,眼睛能放大手术视野!”随着医护人员讲解,孩子们围在机器人旁,摸摸机械臂、看看显示屏,直观感受医疗科技助力“救死扶伤”的奇妙。这场探秘,让孩子们对医生职业有了具象认知,科技改变生活,科普惠及万家。

         

综合科的“自我保护的技能工坊”

外科楼技能培训中心里,急救技能工作坊综合培训区。综合科的医护人员,向小朋友们提问“大家有没有在电视里看到的惊心动魄的急救场景?知不知道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在急救技能工坊,专为青少年设计了一些趣味实操体验:通过高仿真模拟人学习心肺复苏,掌握“黄金四分钟”救援技能;使用训练版AED,消除对“救命神器”的陌生与恐惧;在创伤救护区学习包扎止血,提升意外受伤应对能力;穿上“海姆立克训练马甲”,亲身体验气道梗阻急救,学会保护自己、帮助他人。课程寓教于乐,将急救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存技能,帮助青少年树立安全意识,提升危机应对信心,真正做到“懂急救、敢施救、会自救”,为健康成长筑起安全屏障。

一个个特色活动,像“兴趣播种机”,在孩子心底播下医学探索、职业担当的种子。

        


家庭健康的“小小宣传员” 

活动尾声,孩子们兴奋地和小伙伴交流,原来医院这么有意思,医务工作不仅仅是打针吃药,更催生“健康宣传员”身份意识。当孩子们把手术室的科技故事、急救技能带回家庭,用童真话语向家人科普科学就医知识,便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乃至社会科学就医观念提升。

此次开放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以趣味体验为桥,从青少年教育入手打破信息壁垒,让民众读懂医务工作的温度,传承“救死扶伤”精神。这些萌娃化身“健康宣传员”,正把医学科学火种,播撒向更多角落,为健康科普注入“童真力量” 。

文章来源:重庆肿瘤医院

 

上一条:沉浸式体验科技魅力 重庆高校开展小学生科普活动
下一条:重庆大学原创科学实验秀精彩亮相重庆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